•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创设探究情境 构建优质化学课堂

时间:2013-12-09 21:38:23  作者:曾超谷  来源:江城教研网  查看:90  评论:0
导读:创设探究情境 构建优质化学课堂
阳江市同心中学  曾超谷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应时而生。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必须创设探究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主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创造思维,发展了创造潜能。关键词:  中学教育   化学   创设  探究情境 

以往的化学课堂,常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缺少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无从发展,极度缺乏创新精神,离开校园后,将难以适应现代创新型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角,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要实现这个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得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探究情境,什么是合理的探究情境呢?

设置合理探究情境的原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也就是说,在探究情境中所设置的问题的难度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相符合,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已经达到的水平相符合。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思维或者合作交流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解决探究内容的同时掌握了学科知识,完成了学科内容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学习中去。化学课堂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情境:

一、把学科内容与身边发生的事实结合起来,创设探究情境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和环保问题等都与化学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们可以把学科内容和这些相关的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去创设探究情境。如,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课堂中,可以把发生的一些和钠有关的安全事故联系起来:

(1)2006年7月31日,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城西部的一个医药化工公司的存有40吨金属钠的仓库突然发生起火和爆炸事故,燃烧产生的化学烟雾在县城上空肆虐。以这一个事故情境可从不同的侧面设置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钠燃烧的生成物以及生成物在空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钠燃烧的灭火方法:能否用水来浇灭这火灾?这么巨量的钠着火是否也可以像处理实验室里的钠着火一样捧着沙子去扑灭?这对灭火人员有什么影响?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查资料,了解当时消防部门用什么方案灭火,并分析这种方案的合理性。

(2)2002年10月9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生化厂发生一起严重化学事故。由于供货方误将甲苯当成纯苯送往该厂, 当时,该厂的工作人员像平时一样往一个200升

反应釜内注入10公斤左右的金属钠,用于除掉反应釜内纯苯的水分,按照正常的程序,经化学反应,金属钠会变成没有危害的氢氧化钠从反应釜内排出。但他们却意外发现,纯苯抽出后,金属钠还没有消耗完,在反应釜内生成了5公斤左右的粉末状金属钠,残留在反应釜四壁。据介绍,5公斤金属钠相当于50公斤TNT,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有关人员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出以下几套处理方案:1、派人进入反应釜中,直接把金属钠取出;2、向反应釜中加水,把金属钠反应掉;3、向反应釜中加乙醇,把金属钠反应掉。以此为情境材料,创设探索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并结合课后查找的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醇是否可以和钠反应?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各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设置这些相关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积极思考求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如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钠与醇反应),同时又把所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评价哪种方案能更科学地解决反应釜中残留的钠带来的安全问题),不仅加深了对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并体会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又如,有机化学中学习蛋白质时,联系食品安全这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陈述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以及“毛发酱油”事件,以此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如何检测牛奶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分析部分有人不惜违反法律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结合“非典”和“禽流感”时杀菌消毒的方法,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如晒太阳、高温蒸煮和擦酒精等方法),探究蛋白质变性的条件。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把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把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结合起来,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中编排的各种实验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利用化学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探究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思考或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探究解决方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教材以外的实验探究并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

1、组织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如,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可能存在的价态并引导学生创设合理的实验方案去验证这些假设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2、提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实验方案是否严密合理。如,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为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提出了一下实验方案:把反应产物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和品红溶液。如果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反应生成了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如果品红溶液褪色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评价该方案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找出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正方案,既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也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的品质。

3、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理想情形以外的异常状况,可以现时捕捉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如,学习原电池原理时,把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把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会产生气泡,用铜线把两块金属片连起来一起插稀硫酸中,两块金属片上都产生了气泡。根据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该是只有铜片上有气泡而锌片逐渐溶解。现在锌片上产生了气泡,这是一个“异常”的实验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锌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这种气体?为什么锌片上会产生这种气体?更换一个高纯度的锌片是否还会有相同的情况出现?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会深刻体会到,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的原因,科学探究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

三 把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一定要用在掌握新的学科知识上,也可以用于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比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探究其中的联系。通过探究,学生既加深理解了新的知识也复习了已有的知识。

如,学习氨基酸的两性时,提出探究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已学的知识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氨基酸相似,既可与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最后把探究的结果整理汇总: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和弱酸弱碱盐(如醋酸铵)等具备这样的性质。经过总结性的探究,学生会体会到物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降低了掌握学科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又如,学习SO2的性质时,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这说明SO2具有漂白性。此时,同样可以提出探究任务:分组讨论,在已学的知识中,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和SO2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讨论后,把探究的结果整理汇总:过氧化钠、过氧化氢、次氯酸、浓硝酸等都具有漂白性,这些物质都有强氧化性而二氧化硫没有强氧化性。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了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的一般性质(多数具有漂白性的物质都有较强的氧化性),而且在探究中他们都会把讨论所得的知识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面(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总之,学生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学习本应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进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构建一个充满探究氛围的优质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获取学科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同时锻炼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钱晨岚、蔡亚萍:《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中学化学,2006年第6期

2 陆军:《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类型和生成策略》,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年第5期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在线发片 - 联系站长 - 站长统计
Powered by qibosoft V7.0 Code © 2003-10 qibosoft
Copyright@http://jcjys.evai.p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34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