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几种低效现象的分析

时间:2014-05-08 15:39:24  作者:肖美华  来源:江城教研网  查看:70  评论:0
导读: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几种低效现象的分析

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几种低效现象的分析

阳江市江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肖美华

[内容摘要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教学活动华而不实,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运用,评价机制重物质轻情感,滥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缺乏信息沟的假交流等现象,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效或无效。本文透过这些现象的分析,阐述笔者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  评价  信息沟

十多年来,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小学英语教师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学习、实践与反思,从开始的困惑渐渐到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新教材的灵活运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部分教师力求创新,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验中。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工作中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做法和现象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效或无效。本文拟透过这些现象的分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现象一 :课堂教学活动华而不实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寓教于乐,但一些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如下:

1、用热闹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参与”教学全过程。由于“参与”效应,目前许多教师上课总是想方设法制造热闹的课堂“全面调动积极性”,用“气氛”来提高“参与”程度。如有的教师以“满堂问”当启发式,教师问一句,学生一窝蜂地答一句,老师辛辛苦苦地“问”了一堂,学生也热热闹闹地“答”了一堂;有的用“满堂读”串连整节课,跟老师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轮流读……,“动口”做足了功夫,而“脑子”丝毫没动。还有的教师设计许多花哨的活动游戏,教师激情地吆喝,学生兴奋地嚷闹,把课堂变成了音乐课或体育课,热热闹闹下来老师满头大汗,学生到头来没学到多少知识。这种貌似热闹实际空洞的所谓 “参与面广、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低效现象。

    笔者认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不是看课堂上表面的热闹,而是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是不是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合作探究、乐于开口、善于动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从而促进自身的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而这些不是靠“闹”来达成的,是靠教师课前高效清晰的教学设计、课中收放自如的掌控,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动的舒展、静的沉淀。

2、教学活动游戏未能体现趣味性与有效性的合一。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将英语课堂“活动化”。只是,部分活动忽略了有效性原则。如在教学PEP三年级上Unit 2 Colour 的时候,教师在呈现完red, yellowgreenblue几个单词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把几块色板放在地上,四位学生出来参加游戏,老师大声念:red,学生迅速跳到红色色板上,老师就给抢先站在色板上的学生那组加分,全班孩子关注谁赢了哪组加分了,嚷嚷闹闹非常活跃。

分析以上案例,教师本来是想通过游戏操练加强对单词的巩固,可是这个游戏究竟训练了学生的什么能力呢?四位学生听的能力和反应能力!如果游戏过程中,教师举着单词卡,让全班学生认读词卡把单词读出来,四位学生再作反应,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训练了全班学生的认读能力,四位学生听的能力。能训练到听说读写,就不要停留在听说,能顾及整体,就不要单纯照顾个体或几个人。

因此,在设计活动或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明白活动和游戏要体现趣味和有效的合一,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力,并能在展示活动中感受成功。

2)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

3)活动应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应有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从而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4)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应有利于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3、课堂上偏离语言教学“谈话”的本意,过多整齐划一的“唱读”和形式的赶场。

教师铿锵有力地指挥,学生整齐划一地大声读,甚至大声嚷(shout)——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会看见这种情形,无论是跟读,还是对话,或者角色扮演,孩子们竭尽全力地叫喊,唯恐自己声音不够大,特别是有小组比赛时,这种情况更甚。“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in June.”“ What can you do? I can jump. ” 两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让你感觉就像吵架一样。如此追求“大声回答问题”,追求“活跃课堂气氛”,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本意。事实上,学英语就是学说话,学用英语去交流去表达,应该带有感情色彩,带着表情与手势,非常优美的“说出来”,而非“嚷出来”的。试想,吵架式的说话,人还能保持大脑清醒、表达清晰吗?

同时,上课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应该真实互动,但有些教师始终跳不出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往下赶的框子。如有一个教学片断,教师问:Do you like Spring Festival? 学生回答:Yes, I do. 教师就直接进入下一步: Let’s talk about Spring Festival. 在我们真实的交流当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会问:Why? 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尽量用一种清晰柔和的语调,引导学生像谈话一样回答问题,体现真实的交流意义。

现象二 :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运用

 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很多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教授教材”和“语言知识”的低层面,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下Unit 2 What time is it? Part B Let’s talk时,教师逐句解析对话中的句子,然后带读,学生对话、表演。整节课局限于课文,没有延伸和拓展,甚至连替换操练都没有。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备课时对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她说就是让学生会听说认读句子“What time is it? It’s…”和“It’s time for/to…”。反观这节课,教师自定的预期目标虽已达到,可是这算不上高效教学,毕竟学生未能运用这些句子去做真实交流,教学中依然停留在文本,没有内化文本,没有延伸与拓展,学生学得兴趣索然,只是单纯跟着老师走,没有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效的课堂首先要目标定位准确,避免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低层次教学,还要注重语言技能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渗透文化意识。如此在教学中思路才会清晰:通过“情景呈现-活动操练-任务拓展”模式,经过语言学习“输入-吸入-输出”的过程,达到“基于文本-内化文本-拓展延伸”的目标,最终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现象三 :评价机制重物质轻情感

我们常常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上看到,教师精心准备了很多礼物(小至精美贴纸,大至苹果桔子,甚至是红包利是),以奖励配合好的学生。一旦教师奖励了第一位学生,其后接二连三的教学活动必然是格外受欢迎,台下小手高举,“Let me try! Let me try!”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情形让人联想到动物园里的驯兽师,靠物质的引诱动物可以卖力地表演。可想而知,这种对动物都起作用的物质刺激方法所产生的兴趣只是短暂的、低级的,过频的奖励刺激方法还容易使学生养成追求物质的不健康心理。

鼓励与夸奖的滥用也是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见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齐齐鼓掌用类似于 “Good! Good! You are very good! ”的口号声表示赞赏。一成不变的表扬方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喜悦。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没有多大难度,教师只需要适当肯定就可以了,没必要用夸张并且机械性的的方式来给予评价。针对问题的不同难度依据学生本身的不同水平,教师应当采用区别评价的办法,这样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准确的认识,实现鼓励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同时能抑制一些学生的骄傲情绪。

课程标准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内涵,指这个兴趣应该是具有持久性的、积极向上的特点的。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和享受精神上学英语所带来的快乐,发自内心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注意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连接,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抚摸,都让孩子从你的一举一动领会到你对他是赞许、鼓励还是批评;同时,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游戏,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采取加减分数、画小红花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竞争活动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类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象四:滥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

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件的介入也对英语教学起到了如创设情景、增加教学信息容量等辅助作用。但过多地采用了炫目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动画等等,片面地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却忽视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加上教师操作不熟练,使学生更多的被这些华丽的表面所吸引,被老师的手忙脚乱所影响,无法专注于真正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如教PEP三年级上Unit4 We Love animals时,教师把小鸭、小猪、小猫、小狗、大象、猴子等小动物的玩具摆在讲台上,下面孩子还每人抱几个,整个教室变成了卖毛绒玩具的商店,自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教师可以把玩具收好,教一个单词出示一个,这样情景呈现单词还不至于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师也可用模仿动物动作、叫声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不一定教每一个单词都用实物。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能用平实的教学展现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如自制的卡片、实物、简笔画、身体语言、表情、科学合理的板书等都是他创造高效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真正做到赏心悦目,让我们的英语课堂绽放光彩。

现象五:对答如流的英语对话缺乏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英语课上,教师指着右手上的苹果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n apple.”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左手的香蕉:“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是不足为奇。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的假交际极少存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思维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有未知性的信息和挑战性的活动去刺激大脑的思维。无论是什么内容,教师都要记得:给学生制造一定的信息差。那样编出的对话才会更真实、更有意义。如果教师把苹果香蕉放进袋子,让学生触摸然后猜猜,这样是不是更能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还有猜出之后的成功感?又如教学“How tall are you? How heavy is…?”句型时,教师就最好不要把答案写在黑板,可画一个表格让学生对着结果机械操练,也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说为班集体选一名最强壮最高的学生做体育委员,然后让学生去量量,去问问,再把结果填在表格上。这样带有目的性的交际比较真实,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闪现跳动的火花,学生才会得以一定程度的发展。意大利著名导演——罗思特-马西里尼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再没有比思考更快乐的事,我们要让小孩在英语课中享受思考的快乐,让他们在思考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小学英语课标实施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不断学习、探索、反思,尽量避免走入误区,就一定能在改革的道路上,向着正确的目标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肖传芳“谈谈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中国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集 1993

4、李荣华 “对英语课堂活动中几种失真现象的分析”  小学教学设计 20141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在线发片 - 联系站长 - 站长统计
Powered by qibosoft V7.0 Code © 2003-10 qibosoft
Copyright@http://jcjys.evai.p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34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