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赛课(桂林)嘉宾评课实录

时间:2014-11-06 08:58:51  作者:组委会  来源:网络  查看:48  评论:0
导读: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赛课(桂林)嘉宾评课实录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一、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一直是在学习体会文章的内容,不是体会感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标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语文课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方向。
   第一个转型是从原来以围绕思想内容理解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然后教学过程组织也是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组织。
   第二个转型是语文课要从教师讲的课文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学常态。课标提出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对综合性研究得比较深刻,而对实践性的研究相对少,56年教育部做了教育报告,发现语文课的问题有五个方面,可以说这五个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甚至更严重,如运用语言文字训练 技巧,现在就是不够。 80年代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现在语言训练少的现象为何改变不了,是老师的问题吗?是与语文课选择讲读课文的形式有内在联系,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这种讲读课是与生俱来,如何改变,我想一定要解放思想,要跳出讲读的泥沼,一从教师讲读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教学形态。一个是从思想内容理解转变为语言文字实践。
二、提高语文课的实效——创新
    我们一直在研究阅读教学如何高效,现在很多课我们都会发现并没有从困境中走出,问题仍很多。从本次研讨课16节课来看,我认为当前问题最大的还是阅读课。昨天评委会上说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教学形式不新,我认为比较客观,和上一届比较没有突破性,我同意崔峦老师的看法。我的话很尖锐,我和崔峦老师说我该怎么说。课文围绕思想理解为主要目标,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研究太阳特点是常识课,中彩那天关于道德的难题,怎么面临这个难题是思品课,比如詹天佑教成怎么修路。这些都不是语文课堂的问题,原因就在我们把非本体教学,把教材内容教成语文课程,陈老师在大会开幕词上说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教学内容综合性很强,除了知识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本体性教学和非本体性教学
    我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本体性是本质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讲,但是这是非本体性。围绕内容,本体和非本体的错位,这里添加一个语言动作表现,这里添加总分总,这是碎片性的添加,语文浓不浓就要看添加的够不够。
    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做的工作其实是非本体的教学内容占了大量时间,造成本体性的缺失。一堂课教的内容主要是语文的本体教学内容,这次观摩活动,评委们评价比较高的,是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抓住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这些都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工作,是低年级语文的本体性,老师很清楚教什么。还有一堂课鱼游到纸上,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觉得是很有思想的,这堂课我们会发现老师教的是句子怎么表达,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还有作者的联想,老师让学生通过比较联想,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体会,动手练笔,这堂课让学生明白可以写看到的和联想到的,如果一堂课围绕情感体验,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但是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文老师在很多语文课上,说白一点就是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不务正业,我们的正业是学习语言文字,价值观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中,而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四、重视语言积累
   课文的教学价值——多元文化、语文知识方法、语言材料
1. 关于阅读课
    阅读教学当前,语文教学的教学价值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如月光曲认识贝多芬,二是语文知识方法,三是语言材料,包括生字词语句子,句子间的组织。
    我认为第一位是语言材料的建立,学生在小学阶段大量积累语言文字对于建立语言表达有好处 ,就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我国语文的重心,中国国民语言文字的水准有所下降。除了识字词语教学,目前识字教学抓得很好,词语教学还是要继续重视,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还是很重视,但是中高年级就有所下降,大量句子的积累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因为句子是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一个人的词汇量和句型,可以看出这个人语言能力。现在语文课在朗读指导花的时间过度,我认为小学的朗读以正确朗读、熟读、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只要我们词汇量够了句子够了,这样的朗读理解自然提高。金的这堂课朗读重视了。用普通话朗读,规范语音,主要看规范语言的输入,这项任务要靠朗读,无论哪个年级。我认为要把语言材料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这是我对阅读课想到的两点。
    低年级重视语言积累,中高年纪忽略词语、积累被忽视。句子是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一个人的词汇量和句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积累。
    语文朗读指导过渡。小学朗读应该是正确流利,读书课本为重。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样学生的语文更高。《鱼跃纸上》指导朗读和背诵很到位。应该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积累语言,都靠大量的阅读。靠朗读。无论是哪个年级,都应该把学生语言的积累作为我们重要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材料放在前面。
2. 习作课、口语交际
    老师们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很接近学生的生活。
    写作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习作课老师写的时间太短,指导时间过长。那么宝贵的练笔机会老师都在指导,写作的知道应该放在阅读课,大量的写作方法应该放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而不是放在作文课上。习作课讲方法时间严格的控制不超过10分钟。留着时间让学生去写作,学生互改。
    口语交际课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老师在教学上过多的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当学生口语交际或习作时遇到问题是老师再去做指导更好。我不赞成把方法抽出来指导,再去练习。
    口语交际课存在普遍问题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长进。老师更注重环节的设计。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学生学得很轻松。老师的设计是特点。层次很清楚。问题是学生的表达没有明显提高。环节不用太多,内容也不用太多。比如介绍毽子可以采用学生介绍了之后老师介绍,然后学生再来介绍。比如毽子介绍时,再分小组讨论应该怎么介绍,再请小组分享介绍。老师提出不同的对象应该怎么介绍,还介绍毽子,但是对不同的对象。
    口语交际课,也是教学内容选择问题,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学生的实践,可能过多注重方法指导,其实学生的实践比理解这些抽象的规律的方法要更实际,老师适当的组织一些方法。
    我不赞成脱离语境来理解方法,对于小学生的理解很困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原来的水平长进上并不明显,在环节的设计上,如重庆的《推销》,他从课堂设计来看很不错,老师调动学生的兴趣一环扣一环,看似很清楚,问题是学生的表达在原来的基础上没有明显提高,环节设计不一定多,学生介绍了点评一个,学生没有反复没有修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我当时在思考,比如毽子,每个小组听了他的介绍,我们小组再来思考怎么介绍,上台展示看谁的更好,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面对不同对象不同的介绍,数学十以内的加法就是一堂课的知识,语文课的容量远远超越数学课,我们要研究怎么找准教学内容,我们要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北京小学校长 李明新
    我们应该感谢各个省带来的课例, 无论这次课怎么样都代表个人观点,对等次不起决定作用。《推销》《鱼游到了纸上》《导游词》整节课的启示从整体上的设计是成功的。局部的设计是成功的。教什么的研究得到了加强。低段教生字教朗读。这次拿出的课形式各样也多样。

一、设计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阅读课是不是在教阅读的方法,语言的教学就是在教语言运用方法,这次课有体现。口语交际是在教更规范更有语言的智慧,我们要教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技能。教什么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不必要处处教, 教学的内容目标当中那些是不用教,那些是点一点就可以, 哪些是重点的。无论是古诗还是词,选入课本是有不同目的的,所以他选的古诗词都不难甚至口语化。内蒙古老师的课我在想老师应该教哪怎么教体现了生本理念,其实就是方法问题,体现了发展为本,体现在一下几点教什么的设计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1. 教什么符合了年段目标的要求。
2. 教什么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语言的教学就是叫语言运用的方法。口语交际是在教提高口语交际的方法。在生活中各个地方都有口语交际。
二、怎么教体现了生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关注学生的真是生活实际。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
    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设计学法,要落在学生的发展上。例如教学写导游词的教师引入的范例教学法的元素,给学生播放录像,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写导游词的老师是先教后放,而福建的教师是先放后教。
4.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
    相机评价、生生互动、专项评价等等。
三、教学设计有所突破
1.注重整体性的思维设计。如天津的课站在单元的基础上提炼
2.增强了读写结合的意识。动笔的时间更多了
四、教师的素质成为关键
   教材理解、课堂驾驭、教学机智、板书设计等体现,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达到情切儒雅
   有关教学问题的思考
一、立足核心概念明确教什么
教什么不深、不透、不解;教科文还是教语文。
例如口语交际的推销、导游词与心里话、劝说的不同;出现非语文的现象;教师的主导地位,逼着学生说老师的话。
二、立足新思想实现教育的创新
建议不比赛,坐下来研究新思想。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倪文锦
    本次活动与以往相比,内涵有很大的发展。由单一的阅读发展到阅读与表达(习作与口语交际),这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全面展示,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从两者的关系而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理解是吸收,运用是表达。没有吸收,何来表达?反之,表达对吸收也能起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动摇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影响语文课程功能的发挥。
   本次活动是基于课标的。强调语用是2011版新课标的亮点。
   本次活动又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
   本次活动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不能为课程而课程,而应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毫无疑问,它必须围绕学生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下称“生本”)。
    语文教育根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这个宗旨,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家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是因为大家明了,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次活动具有许多亮点。
    目标聚焦较准,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一是整体感强(如人物描写一组),二是层次性丰富(我),三是有创意(画家与牧童、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音响世界)。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寓言两则、第一次抱母亲),文言文也有新的尝试(伯牙绝弦、活见鬼)。再如有的表达设计,将交际语境、功能性写作等新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较得体,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师教育需要实现三种转型:其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其二,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其三,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实践方面看,要求多数语文老师在短时间内实现这种全面的转型恐怕还为时过早。
换句话讲,多数语文教师既需要学习“情境化教学”,但仍会不可避免地保留一些“定型化教学”。
    其实语文教师尚未在社会上获得普遍的专业认可。
    本次活动中,同样存在“定型化教学”“技术性实践”和“理论的实践化”种种痕迹,而“情境化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化”不足的表现。
从教学目标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目标制定中常常会犯两种错误。其一是“多而杂”,碎片化。其二是“大而空”。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教学目标,这本身没有错。但它并不要求生搬硬套,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多是隐性目标。语文教学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从教学实施看,初读——再读——细读……最后……这类定型化,模式化教学痕迹。
    从方法角度看,习惯于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所谓方法传授,如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细节……进行的“技术性实践”,缺少反思量。“理论的实践化”,指强调某种理论的运用,如对话的问答仪式是典型的表现,而不善于总结实践,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但阅读教学,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些老师的课总体上上得不错,但仔细推敲,还有漏洞。如《画家和牧童》中,商人的称赞,教书先生的赞扬和牧童的话为什么不对照强化一下?抓了呆字,为什么不抓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
   《活见鬼》中,背景:夜,大雨,饮酒。(易生幻觉)心疑生鬼,于是恐  鬼,告知遇鬼,实则无鬼。
   这是连贯的,而不是简单的由疑到恐。
   联想到怎么抓关键 词句、文章思路。
   坐井观天:井底、天上。
   守株待兔:不知怎么的见兔,拣兔,想兔,等兔,无兔
   咕咚中的动物的话(小兔、小猴、众动物)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
   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至少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在向度上,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目标的指向,与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在质量上,教学内容要有课程必需的内在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
   第三,在数量上,教学内容能对达成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的关系,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怎么说”之中。
    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怎么写”的指导上。
课改强调“生本”是对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需要“以学定教”,但“重学”是否意味着一定要“轻教”?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能不能“以教促学”?
    所谓生本教学,不是让学生脱离教师的“教”去自学,而是教学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
    表达要抓怎么说,怎么写的指导,而不是随便说,随便写。
    如导游词写作:
    明确任务,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
    角色扮演,对白训练,相互交流,完整介绍
    讲特点,山石什么特点,谁,建筑等……
    可以先学后教,针对说中的错误,作正确的引导。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2002年,第4届,广西.南宁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
(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
(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
(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
(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
(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
(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
(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
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
    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
    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
    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
    比如,课中意外出现的学生对笼中鸟作文的命题——“留下,是我们的自由”(《情境体验作文》一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至少也要保留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价值观的偏颇。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有人形容两年一度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是全国小语界的“春晚”:层层选拔,精心包装,期望“全国瞩目,一炮打响”,表现为:过多的预设、过多的试教、过多的指导。漫长的磨课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当初的自然、质朴、清新,以及创新的锐气。纵观本会场,个人感觉我们的表达系列,阅读系列课还可以更丰富,(作为参加过大赛的过来之人,深知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很多因为现场的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完美呈现,这也是大赛的遗憾之美),但是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
   这里提出三个值得大家一起研讨的课题:
    1.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最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看家法宝”不可轻易丢弃,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进、方法科学、简明有效。
    2.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有的是恰当的,有的不那么恰当,假如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原先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因为教师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说得过长,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多数作文课,学生动笔作文时机太迟、时间太少。
    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次看到有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合作,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师生的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交互的角度不够广阔,也缺少稳定的对话框架,学生没有充分活跃地参与进来。中肯地说,这两天,桂林的孩子,课堂表现得非常棒,表达舒展,流畅,让我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信息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应该更充分地享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才会拥有有灵魂的教育。

   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性的观摩比赛中进行语文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值得商讨的问题。语文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和展示?读写结合的课如何恰当定位目标等等,一线教师依然迷惑。

   全国小语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指出破霾之路,让我们努力创新,研究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全面提高,这个方向很好,具有历史性意义。最后,衷心祝愿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越办越好!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在线发片 - 联系站长 - 站长统计
Powered by qibosoft V7.0 Code © 2003-10 qibosoft
Copyright@http://jcjys.evai.p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3499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