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略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策略

时间:2014-05-08 15:25:59  作者:关则算  来源:江城教研网  查看:80  评论:0
导读:略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文教学要“护说扒道”

——略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策略

岗列中心小学  关则算

【摘要】为了适应当代的社会生活,说话能力愈显重要。但在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及应试教育改革不完全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重“文”轻“言”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说”的频率、覆盖面都不尽人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积极调动学生口头表达的参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说话完整和有条理的习惯、用包容与欣赏激发学生乐说、引导学生借助倾听和态势的说话支撑、进相关的说话训练和全面提高学生说话的持续性等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话话能力  习惯  激发  支撑  训练  持续

 

“语文”,不论从词的结构,还是从“语”的偏旁部首来看,都不难窥出“说话”的份量。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种种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从根本上说,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能力中。我们姑且不谈两种表达的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单说口头表达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毋容置疑:外交上的折冲樽俎、生意上的商谈接洽、工作上的就职演讲、生活上的互相沟通等等都离不开“嘴皮”上的“摩擦”。 但受传统教学及应试教育改革不完全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重“文”轻“言”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说”的频率、覆盖面都不尽人意。很多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说”往往是“蜻蜓点水”,大部分只限于教师提问的“答”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积极调动学生口头表达的参与,学生有“想说”的苗头要保护好,并有意识地像母鸡扒土觅食一般找方法引导学生“津津乐道”。

诚然,引导学生“说”,并不是让学生的口简单动起来,须注重策略。

一、“说”的习惯——完整与条理

培养学生说话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当学生难得一说的时候,其内容多数表现为零零碎碎,口里吐出来的往往是一字、一词、一短语或不分先后,想到哪讲到哪。这对于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更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因此,平时我们须注重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条理性,并使之养成习惯。

首先,坚持推广“大母语”。平时,学生所说欠完整、缺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环境的影响。大家知道,书面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要求让我们有“章”可循,其对语言完整性、条理性的严谨要求让我们把相关内容理解清楚。相比之下,“大母语”——普通话口语与书面语言(包括教材语言)最相接近的,而我们的“小母语”——地方方言则显得随意性和支离性。例如,最简单的一个中国式招呼“你吃饭了吗?”(普通话)换成我们阳江方言变为了“吃晚未?”普通话的“主(你)谓(吃)宾(饭)”俱全,语序十分条理,故闻者一听则明,反观我们方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则相形见拙。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进程研究的角度上看,我们不能抹杀方言;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为了方便统一交流,同时也为了未来的文化发展,全面推广普通话也十分重要。正是这种“保护”与“统一”的矛盾客观存在让我们普通话“重灾区”的孩子们在说话中造成胆怯、不自信,导致出现说话支支吾吾、片言只语等不完整、欠条理现象。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说话完整、有条理的良好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使用普通话。

其次,平时教师要有意识“点化”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不能因“赶任务”、“跟进度”而“随之任之”。从教学长远眼光看,学生逐步形成说话完整、条理的习惯,更有利于我们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如果学生说话不完整了,要及时更正,做到说话时有“什么怎么样”、“谁是怎么样”、“什么是什么”的完整结构和正常语序。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减少“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这种机械性的调动学生说的发问方式,尤其是中高年级。因为这样一问,个别学生或全体学生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还有“被回答”、“耗时间”的嫌疑,更不利于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如果的确非这样问不可的,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我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

再者,在说的习惯上,教师须引导学生要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在说之前,想好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样才能显得有条理,把想说的表达得更为具体清楚。这点与书面表达几乎如同一辙,可以按“总分”、“分总”、“总分总”、“整体局部”、“方位上的远近”、“先描述再感受”、“因果关系”等先后顺序考虑清楚,然后才“一吐为快”。

二、“说”的激发——包容与欣赏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及文字阅历尚浅,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说的过程中,难免不尽人意,教师要耐心引导,多点包容与欣赏,这会让学生“乐于言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说话欲望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金口难开”,这一特点乡镇学校的学生表现得十分突出。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较为积极,跃跃欲试,甚至生怕老师看不到自己而站起来要求发言,而高年级学生则越来越显得“沉默是金”。这与学生心理发展由“自我中心”转到“他人评价”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低年级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发言欲”,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也须想办法开垦学生的“缄言荒”。不管高低年级都要怀着欣赏的心境面对学生的发言,如“张小虎同学真会说!”、“王小兰同学说得真棒!”、“马三立同学真像一位小律师!”……即使有必要指正某些常识性的错误须更正,也要评价委婉一些、模糊一点,如:“李小芳同学的发言有进步了,要是……就更好了。怎么样?请按老师的要求再(语气重一点)说一遍吧!”这样,力求让学生在包容与欣赏的氛围中感受到发言的欢松,从而激发其发言的欲望。

三、“说”的支撑——倾听与态势

说,不能单独进行,自言自语失却说的意义。试想,一个人在说话,却没有听者存在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我们说话了,就要从听者身上得到反馈,继而调整我们说的状态,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在交流时,我们也不可能你一言我一语就完事,必须在“说听”反复循环中进行。时下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工作竞争中略显浮躁,急于“推销”自己或推销自己的产品,总会不分句逗地夸夸其谈,不会用心听取别人的看法,易令人生厌。这样的“好口才”所产生的后果无异于自言自语。在学生当中,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不会倾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往往自己心中有言就急于举手发言,别人还没说完自己就急于摆弄自己的小手要发言。虽然这种现象在中高年级较少,但并不是倾听情况好转,而是发言的人少了,“听”的人多了,实则这也是“听”的假象而已,多数头脑也是在开小差。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需要“听”来支撑。怎样听?倾听!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小学会细心听取别人所说的内容。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在说话过程中学会倾听是一种最起码的交往礼貌,是对参与交谈者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概括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以便及时“对答”。平时,教师可用“听录音”、“传话游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也可鼓励学生课外收听新闻广播进行自我加强训练。

说的另一个支撑是态势,即利用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对表达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辅助。其实,在说话时,我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态势这一“无声语言”。在实际交流中,当一个人在说话时自然显露出相关的表情、动作,很可能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大虾”。所以,平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在说话时配合相关的表情和动作,使要表达的意思尽善尽美。

四、“说”的训练——复述、辩论、演讲、开“两会”、互评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训练。说话能力的训练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复述。平时可从结构性强的课文入手,要求学生把相关文段或文章组织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复述前的时间准备可弹性一点,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让其拥有不同长短的时间准备。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复述的训练。(2)辩论。低年级可尝试借助相关的小插图设疑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师生小辩”;中高年级可引导学生自己找主题举行简单的辩论会。(3)演讲。小学阶段尽可能地组织简单的即兴小演讲,如“说说我的优点”、“假如我是汽车(建筑、园林……)设计师”、“我要谢谢爸爸(可以是人也可是动植物)”等等,让学生一看题就有想“讲”的冲动。(4)“两会”。即开展“故事会”或“交流会”活动。故事会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撰,也可以源于其他文本中饶有风趣的童话事故、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激人奋进的名人故事等等。而交流会,可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行组织群体和主题进行交流,要求最少两人一组,硬性要求是人人都要“说起来”,人人都要统一讲普通话。(5)互评。课堂上,活动中,教师都可让学生对某一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要求评价的学生只要有自己的看法都可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五、“说”的持续——全面与延伸

目前,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控制在规范化标准的最高55人班额仍显“臃肿”。这无疑是全面调动学生“说”的瓶颈,因为实践告诉我们,一节课很难达到人人都说个“痛快”,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发言的“老生常谈”现象,主动发言的总是哪几张老脸孔,课堂氛围也往往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就像经济垄断使整个市场不能活跃一样。这显然偏离我们培养的初衷,更不利于“说”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在一节课中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说”的训练是不现实的。再者,教师在备课前要有一定的培养计划,某节课重点训练哪部分学生说的能力,哪些须“乘胜追击”,哪些需“特殊照顾”,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要将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说话训练。譬如:课前10分钟故事演讲,像值日一样,轮流参与;也可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演讲进行录音,再集中让大家评价、评奖,有条件的也可安排学生与家庭成员一起制作对话情景视频,再集中展示、评价……总之调动课外一切的可能,让学生多参与说的过程,使之形成“乐说”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献灯《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新教育》200912期;

2、罗新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江西教育》200720期;

3、韩娟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陕西教育》200004期;

4、胡玉梅《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农村孩子们的说话能力》 《学知报》201113

5、《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在线发片 - 联系站长 - 站长统计
Powered by qibosoft V7.0 Code © 2003-10 qibosoft
Copyright@http://jcjys.evai.pl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349988号